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2011~2013人權新聞獎的聯結

http://class.ouk.edu.tw/hr-learning-wyhsu/database/data_kchrpp.html


首頁Home
聯絡我們Contact us

Human Rights Data
‧人權新知NEWS
‧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高雄國際人權宣言Kaohsiung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人權影音資料館藏Videos
‧人權圖書資料館藏Books
‧高雄市人權委員會Kaohsiung Human Rights Committee
‧高雄人權獎Kaohsiung Human Rights Prize
     Kaohsiung Human Rights Prize
高雄人權獎 ( About Kaohsiung Human Rights Prize)
民主人權已蔚為國際社會主流價值,其成為普世價值有賴於從全球、國家、地方政府以至公民社會進行多層級協力推動。台灣於2009年3月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兩大國際人權公約施行法,象徵我國推動人權保障工作的一大里程碑。2009年高雄市政府設立高雄市人權委員會,並於高雄捷運美麗島站設立人權學堂,委託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經營。
2011年人權學堂推動設立「人權新聞獎」,鼓勵城市社區居民關懷社會各人權議題,並致力推動人權城市建構等相關施政業務。2013年,高雄市人權委員會通過設立「高雄人權獎」,除納入原設立之「人權新聞獎」外,並另設「人權貢獻獎」以紀念本市人權運動史上先行者並鼓勵當下之人權實踐者,期發揮城市作為人權推動的共同協力角色,促進人權價值與真諦的更深層次社會居民之深化,以善盡高雄作為人權城市之責任。
城市人權新聞獎名單 (City Human Rights Press Prize Laureate)
人權學堂 ∣Human Rights Learning Studio位置:高雄捷運O5/R10美麗島穹頂大廳方向往出口9
Position: Kaohsiung MRT 05/R10 Formosa Boulevard Hall Exit 9
郵寄地址:81249高雄市小港區大業北路436號
Address: No. 436, Daye North Rd. S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49, Taiwan
電話Tel:886-7-2357559∣傳真Fax:886-7-2351129
Email: hr-learning@ouk.edu.tw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16人權隨手拍徵件活動,得獎名單揭曉!

本次2016人權隨手拍徵件活動,投稿非常踴躍,議題亦涵蓋各種人權面向。
經評審們決選,共選出14件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幾件作品,從議題、技術、美感的操作上皆有獨到之處。
得到首獎的「乞求生存權」,作品利用一動一靜之構圖,以充滿張力的畫面,直觀且近乎粗暴地向觀者呈現畫面的殘酷,充分顯示資本社會的距離與落差,獲得評審的一致認同獲得首獎
得到優選的「家」、「街邊人」、「集會遊行」亦為上乘之作。
「家」是人類得以安身立命之所在,在畫面中,匆忙而過的路人,路過的搬家公司,而以外套蓋住頭部的街友,彷彿如此能絕於外界。
「街邊人」則是透過曝光技巧的掌握,讓畫面中的階級與對立一覽無遺。
「集會遊行」是直接在遊行場所捕捉某一個頓點,讓現場眾生的實相在當下有充滿韻味的呈現。
而列為佳作的十件作品也都各有其特點。

以下是完整得獎名單
首獎:黃鐵強/乞求生存權
優選:邵安澤/家
林裕錡/街邊人
狄樂平/集會遊行
佳作:
鄭百騰/堅守的怒吼
陳永昌/守護文化資產
邱健安/防線
田伍峰/祈禱
簡蔚丞/後站人行道的住戶
鄭中信/開創未來
馬進財/向建築工人致敬
孫建聖/盲童藝術
林涵婕/願。未來
王弈翔/台北城牆

獎勵方式:首獎一名5000NTD,獎狀一紙
優選3件,每名獎金3000NTD,獎狀一紙
佳作10件,每名獎金1000NTD,獎狀一紙

2016人權隨手拍徵件活動感謝所有人的參與,也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持續關注身邊的人權議題。

高雄市人權學堂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今夜趣政治】- 肝之斂金術師?!

肝之斂金術師?!
【時間】2016/10/27 (四) 19:00 ~ 21:00
【地點】高雄市人權學堂
【地址】美麗島捷運站 B1,近 9、10 號出口
【主持】洪正|高雄好過日執行秘書
【與談】
葉品言|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
【主辦】今夜趣政治@高雄志工小組、高雄好過日、高雄市人權學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從近年工時爭議談勞工「真正的困境」
勞工,是撐起台灣經濟的螺絲釘,也是資方賴以維生的勞動力。然而,多數勞工卻處於高工時低待遇的「過勞窮忙」狀態—物價飛漲,薪資卻倒退;而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更是成為常態。
多數人基於需要一份工作餬口且沒有強而有力的工會撐腰,而不敢貿然與老闆對抗爭取權益,於是只能選擇忍氣吞聲,無形中更讓資方得寸進尺、予取予求。長期惡性循環之下,勞基法中所規定勞工應享有的權益,就如同看得到卻觸摸不到的幻影。
近來,從「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到「一例一休初審爭議」,不斷地顯現出台灣絕大多數勞工並不滿意目前的工作時數及其勞動條件。
這兩起工時爭議,前者是勞工積極地透由工會組織向資方施壓;而後者,則是要求國家更加強力介入勞動市場,修定統一標準。只是,不管一例一休還是兩例,修法通過後的勞工是否就能如實休假?抑或這又是另一個「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權益幻影?
除了修法改善勞動條件、被動地期待國家更大力介入勞資關係之外,更讓我們關心的是,勞工自身是否擁有權力(Power)能夠主動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Rights)?
本次【今夜趣政治@高雄】邀請到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葉品言先生,從「華航空服員罷工」及「一例一休」來看勞工面臨的真實困境。
歡迎幸福城市的勞工朋友作伙來聽這場講座!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失婚記】人權學堂放映暨座談活動



【失婚記】人權學堂放映暨座談活動

時間:2016年10月8日15:00-18:00
地點:高雄市人權學堂(高雄市捷運美麗島站B1,近9、10號出口)
映後座談:阮金紅(本片導演)

據統計,台灣有個約近40萬的印尼和越南人士,是除了中國籍外,人數最多的外籍人口。也許你也常在路邊的餐廳、雜貨店等地遇見他們勞動的身影。然而比起人數較少的歐美日韓人士,我們對他們的了解並不深,更遑論會說他們語言(反而他們多能操持華語)。本片導演阮金紅女士也是來自越南的新移民,她用新移民的角度來看待新移民,細緻的刻畫了其中的困惑與掙扎,也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視野,來看待這些新台灣人的心靈風景。

★影片介紹:

<失婚記>從一位新移民女性的親身經驗出發,紀錄四位異國姐妹在台灣所經歷的破碎婚姻,她們各自面對了不同的家庭狀況,最後都走上一條自願或非自願失婚的道路。
片中的四位主角:玉蘭、金鈴、阿詩、美麗,與所有的新移民姐妹一樣,曾經懷抱著追求幸福的夢想來到台灣,但是不能如願。然而她們的人生並不會在離開婚姻時結束,失婚之後呢?她們該如何選擇人生的下一步?
還有,她們所孕育的台灣之子(女)呢?在父母的跨國婚姻決裂之後,又將面臨什麽樣的生活及教育問題?

〈失婚記〉是台灣第一部以新移民角度來觀看並詮釋異國婚姻的紀錄片,想要深刻感受台灣新移民女性的內心世界,故事就從失婚那一刻開始。

影片預告:goo.gl/LlVdQM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揮不去的夢魘 - 政治受難者張大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


時間:2016年10月2日15:00-17:00

地點:高雄市人權學堂(美麗島捷運站內,近 9、10 號出口)

映後座談:張大邦(白色恐怖受害者)

「我先生的遭遇,都沒說給我聽,我也都不知道,一直到最近這幾年他才透露。以前警察不時來騷擾和搜查,他也不說原因,只跟我說,他是從綠島回來的,這樣而已;至於「從綠島回來的」是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張大邦妻

張大邦於1929年生於台南,國小就讀台南師範附小,畢業後考取台南州立台南工業學校建築科,二戰時曾任學徒兵,1946年3月畢業後於台南市政府建設局任職。228事件時曾見識中國軍隊的惡行,並親眼目睹了湯德章律師之死,使他受到極大震撼。1950年於營造廠工作時,僅因面試新進人員時說了幾句批判政府的話,竟無端被捲入「台南市工作委員會案」,成為白色恐怖受害者,在下班時莫名被警方逮捕,慘遭嚴刑伺候,判刑10年,移送綠島管訓。

1960年出獄後,進入大榮相關企業任職,但仍有特務和情治人員跟監。政治受難的經歷使他的精神多年來飽受強烈壓力和痛苦,長期失眠,睡時也會在夜裡驚叫而醒。1990年起參與受難者社團,推動平反工作,2011年出版口述歷史文獻【不滅的烙記:我的228、白色恐怖記憶】。

本片由蔡宏明先生製作,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也實際走訪了一些人生地景,讓我們得以一窺他的生命風景,細讀其中的崎嶇險峻之際,也需銘記,這個故事不只是他個人的回憶 - 永遠不要忘記在那個既荒謬又殘忍的年代,有太多的破毀的家庭,夭折的青春,暗夜的恐懼與母親的哭泣。要不時想起,在由礫石岩岸通往平坦大道的途中,那一路的斑斑血跡。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大鼻影展 x 今夜趣政治】特別場:《背負國家經濟神話的高雄:一場地方被中央計畫的命運》



【大鼻影展 x 今夜趣政治】特別場:《背負國家經濟神話的高雄:一場地方被中央計畫的命運

說到高雄,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除了花媽、高雄式左轉、駁二外,你還覺得高雄是什麼樣的都市呢?

我們深信,怎麼思考過去與現狀,就決定了我們想望什麼樣的未來,而決定要什麼樣的未來,更決定了我們該如何踏出「改革」的那一步。

為何這個擁有280 萬人口的南方港都,向來給人工業污染的印象?
而未來的城市轉型,又如何而可能?

自日治時期起,高雄就因軍事需求,而在北高雄發展煉油工業、南高雄發展化學工業。到了戰後,中國國民黨政府根據此基礎,擎劃高雄大筆土地成為工業區,而其中小港的臨海工業區,在1970年代伊始更因十大建設,大力發展煉鋼、石化、造船等重工業。

這段歷史,向來被冠上「經濟奇蹟」的美名,但在美名背後,作為工業起家的高雄,又承載了多少「經濟神話」的負面危害?

這次的今夜趣政治@高雄,很榮幸邀請到王御風教授,為我們分享高雄的工業發展史,也邀請了大鼻在地青年黃瀞瑩與醫師陳信諭,分享辦「大鼻影像展」的初衷與對未來的期許

【時間】2016/9/21 (三) 19:30 ~ 21:30
【地點】高雄市人權學堂
【地址】美麗島捷運站 B1,近 9、10 號出口
【主持】陳信諭|高雄好過日負責人
【與談】
王御風|成大歷史學博士、海科大助理教授,曾任媒體記者、出版社主編。
黃瀞瑩|大鼻青年,影像展紀錄片導演、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學生。
【主辦】今夜趣政治@高雄志工小組、高雄好過日、高雄市人權學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